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”
习近平总书记说,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”“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”。我们湖南这片热土,传承着弥足珍贵的湖湘红色文化基因。在深入开展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中,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崇“严”尚“实”的精神风范,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触摸“严”的风骨
“严”是一种精神,精神是有风骨的。所谓“风骨”,就是品格气质、秉性气概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,论述风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“力”:风能动在其有力,故称风力;力生于骨,有骨才有力。“严”作为共产党人的气质秉性,它的风骨集中体现在修身、用权、律己上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,领导干部要“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、严以律己”。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,我们可以触摸到“三严”的风骨。
在严以修身方面,我们可以触摸到老一辈革命家信仰至上的风骨。
信仰是修身的最高境界。在这方面,有三个历久弥新的问号,老一辈革命家用毕生的追求,作了精彩而完美的诠释与回答。
第一个问号——信仰什么?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,中国的进步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。
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。1919年,他在《〈湘江评论〉创刊宣言》中写道:“时机到了,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!洞庭湖的闸门动了,且开了!”1921年初,毛主席在新民学会年会上,发出了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”的时代强音。他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中,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,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。
有一个故事,大家也许耳熟能详:1920年,一个叫陈望道的年轻人,在浙江义乌的家中,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,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。端午节前夕,母亲做了糯米粽子,外加一碟红糖,送到儿子书桌前。陈望道一边翻译着,一边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,嘴里还告诉妈妈“够甜的了”。同年8月,第一部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,给在压迫中奋起、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指明了方向。
刘少奇、任弼时、蔡和森、彭德怀、贺龙、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,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中,都从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汲取了营养。他们与毛主席一样,从确立信仰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动摇过。
今年5月7日,一群来自法国的高中生到湖南党史馆参观。他们好奇地问我:当年为什么中国青年选择赴法国勤工俭学,为什么湖南青年去的最多?我的回答是:他们是为信仰而去的!
1919年底,一艘法国邮轮从中国缓缓离开。船上载有一批湖南新民学会的青年人,他们不远万里去法国勤工俭学,蔡和森和他的母亲葛健豪、妹妹蔡畅,以及后来成为恋人的向警予也在其中。在法国的蒙达尔尼,蔡和森用“猛看猛译”的方法,学习、研究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。他在给毛泽东和陈独秀的长信中,第一个正式提出要“明目张胆地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”。
第二个问号——为了信仰能付出什么?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,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”从某种意义上说,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,为老一辈革命家的信仰作出了最好的注释。
1927年5月,年仅23岁的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田波扬和他身怀有孕的22岁的妻子陈昌甫不幸被捕。敌人将陈昌甫左手五个指头钉上竹签,想让她用右手代替田波扬在自悔书上签字,陈昌甫在纸上毅然写下:“我宁可替丈夫死,但决不代替他叛党,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!”夫妻二人大义凛然,慷慨赴死。
1928年3月,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明翰,在临刑前饱蘸浓墨,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就义诗: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!”夏家满门忠烈,夏明翰的四妹夏明衡、五弟夏明震、七弟夏明霹都是为国捐躯的著名烈士。苍天有眼,夏家真留下了“后来人”。曾志在弥留之际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,丈夫夏明震牺牲时,她怀上了孩子,就是上井冈山后生下来送给了当地农民石家的,取名石来发。
1930年,军阀何键向关在牢狱里的杨开慧提出,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自由。杨开慧毅然回答:“死不足惜,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。”坚守信仰到了不惜生命的境界,这样的信仰,该是何等彻底的自觉与豪迈。若干年后,毛主席对失去自己心爱的“骄杨”,挥毫写下了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这一千古绝唱。
第三个问号——坚定信仰要常补什么?答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,要常补精神之“钙”。这个“钙”,就是理想信念。老一辈革命家,早就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坚定理想信念不会一劳永逸的深刻道理,严以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常补“钙”的过程。
林伯渠是我们党内在20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为数不多的老前辈。在延安时他就讲过,要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在60寿辰时,他还专门就学习马列主义的问题请教毛主席。
1965年,党中央、毛主席派彭德怀到三线工作。不管走到哪里,彭德怀都把毛选四卷带在身边。有人说,彭老总的脊梁是最硬的,这与他常补精神之“钙”有关。湘籍歌唱家王丽达唱过一首歌《放歌乌石峰》,讴歌这位顶天立地的“汉子”,歌词是我写的:“纵情放歌乌石峰,一座山峰在心中,横刀立马的彭老总,顶天立地撑苍穹。故居种柑柚,那是家乡的情怀元帅的梦;后人立铜像,那是民族的脊梁不屈的松!”
祛病除垢补“钙”法,是老一辈革命家常用的。这让我想起了毛主席当年重点推荐的“五个人”和“一把扫帚”。五个人就是“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”的白求恩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张思德,“排除万难、去争取胜利”的老愚公,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”的雷锋,“县委书记的榜样”焦裕禄。对照这五面明镜,就能找到自身的差距。那一把扫帚,当然不是鸡毛掸子。毛主席讲:“凡是反动的东西,你不打他就不倒。这正如地上的灰尘,扫帚不到,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“照镜子、正衣冠、洗洗澡、治治病”,与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惊人的相似!
在严以用权方面,我们可以触摸到老一辈革命家公而忘私的风骨。
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严以用权,是因为他们有“三个最懂得”。
最懂得权力是什么。权力是把双刃剑,既能为民造福,也能以权谋私;权力还是易碎品,既要谨慎使用,又要小心呵护。1982年,当耀邦得知侄子胡德资被岳阳某工厂招工后,立即将其唤回乡村,他现在仍在家种田。
最懂得权力是谁给的。毛主席多次告诫全党:“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?是工人阶级给的,是贫下中农给的,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。”毛主席又强调:权力是人民给的,只能为人民服务,绝不允许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。
新中国刚成立,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信,就一亲属“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”一事,表示“我非常替他惭愧”“新的时代,这种思想已是极端落后”。信中写道:“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,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,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,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,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,正在于此。”他还解释说:“至于父亲,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”。
最懂得权力如何行使。罗荣桓元帅曾告诫一些高高在上、搞特殊化的领导和机关干部:“不要以为你很高,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。下了马,该多高还多高。”老一辈革命家个个劳苦功高,权力都不小。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特点,他们行使权力时,至少坚持做到以下“三用三不用”。
——公用而不私用。千里长江,险在荆江。1952年4月5日,在党中央、毛主席决策下,荆江分洪工程正式动工。毛主席亲笔题词“为广大人民利益,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。”经过30万军民日夜奋战,75天后便胜利竣工。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,如此短暂的建设时间,让全国振奋、让世界惊叹。
——苦用而非乐用。真正的重大科学决策都是极其痛苦的过程。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。围绕中国出不出兵,连续几天毛主席彻夜难眠。他知道中国出兵援朝面临的困难,当会上大家把这些困难摆出来之后,他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你们说的都有理由,但不管怎么说,别人要亡国了,我们站在旁边看,心里也难过。”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,以美帝为首的西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,第七舰队已开进台湾海峡,朝鲜战火已燃烧到鸭绿江畔,我们一旦袖手旁观,就会被动挨打,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就难以巩固,苏联也会减少对我们的援助。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考量,最后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,并把儿子毛岸英派到朝鲜战场,岸英最后英勇牺牲在前线。抗美援朝一战,打出了大国地位,打出了几十年来周边的相对和平,打出了以后建设与改革的国际环境。
——慎用而不滥用。1932年2月,担任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何叔衡,对瑞金县苏维埃裁判部上报的朱多伸死刑一案,经过反复调查,认为朱只是普通的贪污案,并非反革命案,原判量刑过重,便改死刑为监禁。由于何叔衡秉公办案,苏区群众称他为“何青天”。1933年5月,时任湘赣边区省委书记的任弼时,了解到当地肃反扩大化的情况后,决定成立肃反裁判部,严格核实肃反抓捕情况,并在省委会议上严肃指出:不能随便抓人,更不能随便乱杀人,抓人杀人都要有确凿的证据。
在严以律己方面,我们可以触摸到老一辈革命家刚直挺拔的风骨。
陶铸有一篇散文叫《松树的风格》,写道:“要求于人的甚少,给予人的甚多,这就是松树的风格。”陈毅元帅有一首五言诗《青松》,也是对松的赞美: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”老一辈革命家就像青松那样,植根于泥土,顶风冒雪,依然挺拔、刚直、纯洁而豪迈。
在西柏坡,毛主席提出“进京赶考”和“两个务必”,他自己是率先垂范的。身边的管理员吴连登说:“毛主席进城以后一般都盖毛巾被,夏天盖一条,春秋盖两条,冬天盖三条,叠到一起。毛巾被破了用旧洗脸毛巾补,毛巾被最多补了83个补丁。”
今年5月21日,是毛主席回茶陵50周年。50年前,毛主席重上井冈山,千里来寻故地,途经茶陵,在县委办公楼住了一晚,条件十分简陋,室内连卫生间都没有。当时,没有通知在浏阳搞社教的县委书记赶回来,就由县委副书记李颖接待并汇报。李颖陪毛主席边散步边汇报,在谈到刚修建了一座湘赣大桥时,毛主席插话说,还是叫茶陵大桥好,并勉励大家“发扬优良传统,争取更大光荣”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。”毛主席就是如此的简朴、实在和亲切!
任弼时有“三怕”:一怕工作少,二怕麻烦人,三怕用钱多。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。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,以至积劳成疾,开国大典时也只能躺在病房里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新中国面临最严峻的挑衅。弼时同志写信给毛主席和书记处,要求“现在开始每日工作4小时”。他每天阅读电报,实际工作量远远超过4小时,而且常常坚持到深夜,完全忘记了自己重病在身。1950年10月27日,弼时同志终因劳累过度,走完了自己仅仅46年的人生历程。
粟裕有“三让”:一让华中军区司令员,二让华野司令员,三让元帅军衔。当年,周总理说:“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,人才难得,大将还是要当的。”毛主席补充说:“而且是第一大将”。这些佳话,都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、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。
老一辈革命家的良好家风是有口皆碑的。贺龙元帅对家人要求很严,他曾对儿女们说:“要依靠自身努力,做有用之人。不要求你们成名成家,也不要想去做什么大官,但必须拥有一技之长。”他经常教育子女,艰苦奋斗的传统坚决不能丢。吃饭时,孩子们如果不慎掉下饭粒,他会捡起来吃掉,并对大家说:“一粒粮食一粒汗,要懂得珍惜。”儿子贺鹏飞少年时的着装,几乎全是贺龙的旧军装改成。
钟伟将军严于律己,坚持党性原则。生活在老家平江县农村的长子钟赉良曾希望父亲帮助“谋个好工作”,将军断然以“不要给政府添麻烦”拒绝。钟赉良一家7口有6个是农民,只有一人凭考试当上教师。
老一辈革命家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。20世纪60年代初,毛主席觉察到个别工作人员跟随自己外出视察时,有时无偿索要或低价购买地方物产,非常生气,下决心进行整顿。一方面对犯了错误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、处分甚至清退;另一方面,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些钱到各地退赔。
1956年3月,刘振德被调到刘少奇办公室当秘书。到任那天,刘少奇便与他“约法三章”。其中一条就是:要如实地反映情况,不要自作主张,不要打着牌子干个人的事情。